特朗普讓iPhone回美生產:實則助蘋果制衡富士康

王擎天

特朗普讓iPhone回美生產:實則助蘋果制衡富士康

文/王新喜

特朗普去年在競選總統之時就表示要讓蘋果把iPhone放回美國生產,而據日媒指出,臺灣鴻海精密工業已經在開始討論在美國生產蘋果的智能手機。在今年六月份的時候,蘋果公司就已經向亞洲的合作商“富士康”和碩聯合科技提出瞭將所有的亞洲生產線全線撤回美國的這一想法,不過據後者拒絕瞭蘋果的洽詢,而富士康相對“聽話”一些,已經在開始討論在美國的生產事宜。蘋果考慮將iPhone撤回美國生產,似乎也在也印證瞭對特朗普未來政策的一種應對。這引發瞭業內關於iPhone回美國生產的大討論。

當然,多數人對於特朗普這一說法第一反應是愚蠢而且不現實。因為理由很多,中國的供應商幾乎主導瞭蘋果絕大多數的元器件的生產,iPhone生產成本被認為會上升至原來2倍,價格必然大幅提升,iPhone銷量也會隨之下滑,中美之間或將發動貿易戰等等。而不現實的重要原因是,美國缺乏熟練技工與產業工人才是蘋果工廠根本無法遷移本土的重要原因。在美國找到並雇用監督iPhone生產的8000名合格的工業技師,所需時間將會長達9個月。但在中國,隻需15天。也就是說,圍繞智能機制造的原料、技工、管理、市場等產業鏈條都在中國,且形成瞭產業鏈集群,想在美國本土搞定產業鏈以及制造人才的缺失的困境,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但若細想一下,特朗普提出讓iPhone回美國生產,其本質是從美國的制造業產業的長遠佈局以及美國的人口就業來考慮的,用另一種說法是,他這種姿態很容易調動美國廣大中下層工薪階層的興奮的情緒,因為特朗普這種說法乍看之下,並沒有站在庫克為代表的矽谷資本傢的利益立場。

特朗普的說法在當下對蘋果來說很不現實,但我們要看到這也是美國制造業的無奈現狀決定的。早在2009年,美國就提出瞭重振制造業的口號,但制造業始終沒有回流美國的明顯跡象。制造業曾經讓二戰後的美王擎天國稱霸全球,成為全球工業與制造業的中心,但隨著美國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及環保的需求,美國政府推行制造業產業轉移政策,認為制造業隻是低附加值、非知識型經濟,進而把制造業生產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傢,美國本身隻保留研發與設計,呈現出
“去硬資產化”趨勢。甚至,美國的部分大學關閉瞭制造技術和制造科學方面的課程。

但這樣一來的結果是,美國在制造業的主導權與競爭力都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根據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SM)的數據顯示,2015年12月份美國制造業指數從11月的48.6降至48.2,創2009年6月以來的新低。早前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也發佈瞭一份《中美德日韓制造業對比分析》報告顯示出,在制造業競爭力指數排名當中,美國排在德國與日本之後,在人均增加值排名方面,美國的人均制造業增加值不僅低於德日,甚至低於韓國。

由此可見,美國制造業的現狀非常堪憂,未來要想進一步向全球制造業競爭力上遊前進,美國需重新認識到制造業的重要性與在未來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若能讓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標桿企業回到美國生產並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可能產生很強大的示范效應,讓其他美國科技企業將制造業工廠回流本土就會顯得很有說服力,而重振美國制造業,治療產業空心化,對於特朗普個人來說,這也能算是其任期內一項很大的政績工程。

而對於蘋果自身來說,搬回美國本土對蘋果其實也並非全是壞處,因為若長期受制於產業鏈在中國的事實,不符合蘋果的長期戰略利益,即無法確保蘋果在未來的產業鏈主導權。

很顯然,如果在倉促的情況下回到美國,iPhone在美國生產會面臨許多難題,包括大量熟練的產業工人與原材料零件生產配套設施,聘請大量熟練的產業工人需要花費時間,而且隻會令成本大幅上升。但過於依賴中國供應商與中國市場,也意味著將持續依賴中國的產品配套能力與支撐能力,這對於蘋果始終是一大隱患。因為前面提到,在美國,已經沒有龐大的產業集群來支撐iPhone在關鍵零部件上的迅速生產,這可能會讓未來蘋果欠缺應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

不過蘋果還有折中的辦法,即智能手機的組裝仍然在中國完成,先讓一大批亞洲代工廠把一些核心關鍵的零部件的生產先轉移到美國,即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逐步將供應鏈的核心建立在美國本土王擎天,先逐步完備智能手機上遊供應鏈,這不僅可以緩解來自未來特朗普政府的壓力,同時可以制衡富士康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筆者之前撰文指出,越來越依賴富士康,正在成為蘋果的隱患。在過去不久,蘋果要求供應商報價降低20%,這遭到富士康、日月光半導體等一眾供應商的反對,富士康甚至已表示,如果沒有合理利潤將不接受蘋果訂單。

很明顯,即便蘋果在供應鏈單一零部件奉行雙供應商的策略,卻無法阻擋富士康成為一傢代工界的巨無霸,富士康擁有超過100萬勞工與成千上萬的熟練技工,蘋果幾乎完全依賴於富士康的工廠與便宜勞工,蘋果擁有技術與專利,但制造技術在富士康等供應商手裡,蘋果對富士康的依賴性越來越大,甚至已經成為蘋果無法低估與隨意下生殺大權的代工廠。

蘋果正在試圖擺脫這種隱患,也在做一些相關的佈局。比如蘋果早前曾作出嘗試將部分零部件遷回到美國組裝,據資料顯示,在2014年傳聞中的iPhone6藍寶石玻璃,是在美國阿利桑那州的GTAT公司生產,Mac

Pro的頂級Mac機late2013版本開始已陸續遷回美國組裝生產瞭。甚至,蘋果有可能自己在本國生產芯片,據《矽谷商業雜志》指出,蘋果公司早前就支付瞭1820萬美元在聖荷塞北部購買瞭一處面積為70000平方英尺的芯片生產工廠。蘋果在美國也有制造車間,比如Mac的組裝就有部分放在瞭美國本土,以及核心部件上,包括手機玻璃面板,WiFi的天線,以及集成度較高的芯片和處理器等部件的組裝。

蘋果遷回美國生產導致人工成本大幅上升,iPhone成本更高等這些明面上的賬目,蘋果自然會算的清楚。但從科技未來的發展趨勢看,從長遠來看,人力成本是可以削減的,辦法就是提升效率,因為制造產業的自動化機械化是必然趨勢,未來的工廠可能無需大量人力,隻需用到高技能熟練技工與核心崗位專業人才,而其他組裝流程可以機械化與自動化。因為據說蘋果早就已經開始在其MacPro、iMac生產線上實施自動化生產,除瞭材料和最後組裝,制造過程也基本無須人力。

從這裡可以看出,蘋果早已做好瞭未來iPhone的關鍵零部件與硬件回流本國生產的準備,這其實也暗含蘋果要制衡富士康的一種戰略需要。目前來看,如果要生產iPhone,在同一個地方就需要一群供應商王擎天,iPhone

原材料及零件供應鏈來自於31個國傢,其中中國的供應商數量最多,達到349傢,美國目前雖沒有中國這麼多,但也有60多傢供應商。而如果蘋果讓富士康搬遷過來的話,也可能也會帶動亞洲產業鏈相關供應商也隨之搬遷,目前據悉臺積電和夏普已經承認,盡管美國制造業iPhone的成本更高,但為瞭不失去像蘋果這樣的大客戶,他們可能考慮搬遷問題。

在特朗普的角度來看,在美國,已經找不到大量的熟練產業工人,這對於全球第一經濟大國來說,顯然不是一種健康的產業模式,這一趨勢一旦加劇,會導致更嚴重的制造業危機。而蘋果如果能讓“富士康”將核心的亞洲生產線全線撤回美國,實則對蘋果長遠利益無損,也符合特朗普制造業回流的政策需要,卻對富士康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與蘋果建立供應合作關系的18傢代工廠之中,富士康占瞭7傢,富士康的生產線搬回美國,顯然會加強蘋果在供應鏈上的話語權。對於富士康來說,搬遷回導致生產成本將至少翻番,對於成本這一十分關鍵的因素來說,富士康很難承受,況且富士康還在大量佈局機器人換人的工作,這還會產生大量的資源消耗與物流成本以及員工流失成本,要知道,和碩聯合科技是直接拒絕瞭這一提議。

所以,它對於蘋果的好處,蘋果顯然可以通過合作建廠、資本入股以及技術運營、佈局安插蘋果高管與核心技術人員等勢力滲透等多種手段加大控制權,逐步架空富士康在蘋果產業鏈端上的影響力,而前面說到,蘋果在一個更長遠的時間內,緩慢的將供應鏈的核心環節轉移到本土,所以說,從長期來看,iPhone遷回美國生產或幫助蘋果在美國本土形成一個至少比現在更完善的上遊供應鏈產業集群,在供應鏈環節獲取更大的自主權與更有效的創新驅動效應,並讓不那麼聽話的富士康不再脫離蘋果的控制。

另一方面,依賴蘋果訂單的大量中國供應商其實也需要思考應對之策,因為從短期看,蘋果讓富士康搬回美國生產,其實是一個多方全輸的結果,但從長期看,卻利於蘋果制衡富士康以及美國的制造業的逐步回流。在這些環節中,富士康其實是一顆關鍵的棋子。是否同意搬回美國生產,其實最值得富士康好好深思。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王擎天考資料:https://news.west.cn/13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