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遭封禁,隻因網友好奇嘗試“程序漏洞”

電子菸
電子煙

今天(5月27日)早上,有讀者向雷鋒網反映,一覺醒來竟發現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遭官方封禁瞭!隨後,雷鋒網發現該讀者並非個例,朋友圈有其他人也出現瞭相同情況。他們嘗試發送朋友圈時,被提示

發送失敗。當前賬號因涉及違法或違規行為,已被停用朋友圈功能……

一位安全從業者告訴雷鋒網:

這是來自微信安全團隊的“反擊”!

原來,此次網友遭封禁朋友圈,和前一天發生的“微信朋友圈漏洞事件”有關。5月26日當天,有網友發現瞭微信朋友圈的一個漏洞,隻要在朋友圈的地理位置信息中添加一段特殊代碼,就可以在好友的微信界面彈出一個任意文字內容的彈窗。(詳見:《微信出現“遠程彈窗漏洞”,已刷爆朋友圈》)不少網友得知該玩法後,都出於好奇心開始嘗試。當天,各種彈窗、代碼充斥在不少人的朋友圈裡。當時,雷鋒網在朋友圈發現有一位資深安全從業者在朋友圈表示:

剛才一位微信安全部的朋友圈說,今天朋友圈發位置XSS(漏洞利用方法)的都禁言一個禮拜。

但這句話並沒有得到太多人的註意,有網友認為此話是在開玩笑。直到27日早上,許多人真的都出現瞭朋友圈被封禁的情況,人們才發現微信安全部門真的有所行動!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瞭解,目前被封禁的微信號都顯示“請於5月28日 8:00 再次嘗試”。初步看來,並沒有禁言一個禮拜,看起來更像是微信團隊的一次小小的警告:

先關你一天小黑屋,再淘氣,還繼續!

或許這也和即將到來的端午節假期有關,如果因為一次好奇的嘗試,導致自己端午節假期不能發朋友圈,恐怕網友要缺瞭不少樂趣。目前微信方面尚未對此事做出詳細回應。不過,萬一日後再出現類似情況,網友們在嘗試之前,需要三思瞭。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source: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05/KHCwWqvxJsvsFH40.html

羅永浩評蘋果抽取30%打賞費:傻X似的流氓,遲早被抵制

外送茶
援交
援交
魚訊
外約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此前曾報道,蘋果已經約談瞭幾傢中國開發商,讓他們停止提供通過第三方電子錢包賬戶打賞服務的行為。蘋果把這種打賞行為視作應用內購買處理,並要求30%的分成。對於蘋果的此種行為,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今日(5月31日)在微博上評論稱,“打賞是用戶對貢獻內容者的饋贈,不是app官方賣東西賺錢,蘋果再這樣不分青紅皂白的,傻x似的流氓亂抽成,遲早被抵制或被收拾……唉。”蘋果的新規規定,iOS開發者如果想在APP中開通付費訂閱、遊戲貨幣購買、內容付費、付費解鎖等功能,必須走蘋果提供的渠道——IAP(應用內購買),而不能采取自行增加付費按鈕、超鏈接等繞過蘋果的行為,因此微信已經於4月19日取消瞭iOS版本中的打賞功能。據悉,已經有兩傢公司的高管聲稱,蘋果已告知他們,拒絕禁止打賞功能可能會導致無法提交應用更新,甚至有可能從App Store下架。其中一位高管表示,“我們作為平臺並不從中收取任何費用,但是蘋果什麼也不做就能獲得30%的分成。”一傢公司已將此事上報給中國工信部,質疑蘋果強加的不公平規則。5月19日,工信部回應稱,目前尚未介入此事。5月24日,環球時報刊登文章《蘋果打劫“打賞”已經涉嫌違法》。這一次,你站在哪一邊?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source: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05/JLo7CTncHLvCeDm9.html

微信扼住瞭iPhone的命門!

援交
外送茶
魚訊
外約
外送茶
雷鋒網按:本文編譯自Stratechery,作者為Ben Thompson。他認為,在中國市場對智能手機用戶體驗影響最大的是微信而非操作系統,這是iPhone在中國市場遭遇困境的根源所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對全文編譯如下:iPhone的主要競爭力是iOS你知道微軟的新款Surface電腦嗎?大傢通常認為它是MacBook的有力競爭對手,但事實並非如此。原因顯而易見,Surface運行Windows系統,而MacBook運行MacOS。憑借軟件上的差異化,讓硬件銷售比運行平庸操作系統的友商產品獲得更加豐厚的利潤,是蘋果公司一貫以來的商業模式。當然,蘋果的優勢遠不止這些。要弄清楚蘋果如何賺錢以及它做出的許多決定,我們首先必須明白一個基本事實:蘋果不僅壟斷瞭MacOS,更重要的是它還壟斷瞭iOS系統。這意味著蘋果公司不但能夠通過硬件盈利,還能通過銷售APP從開發者身上獲取剩餘價值。然而,就監管者而言,iPhone不過是眾多智能手機制造商中的一傢,MacBook也確實在和Windows的 Surface電腦競爭,畢竟它們的功能基本是相同。當然,如果用戶覺得蘋果在用戶體驗上的優勢應該給它帶來更豐厚的利潤和更強的競爭力,這也很合情合理。蘋果公司的最新財報顯示,Q2季度iPhone 銷量為5076.3萬部,與年同期的 5119.3 萬部相比下滑1%,較上季度減少69%。這預示著蘋果要想牢牢壓制三星這樣的強大對手就必須在下一代旗艦產品中拿出重磅創新。過去一段時間,蘋果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推出重磅改版iPhone的消息讓投資人的信心不斷增加。然而,競爭對手接連推出高端旗艦讓蘋果身上的壓力越來越大,它必須推出足夠牛X的產品才能夠繼續吸引新老客戶。三星也生產智能手機,而且擁有高端功能,但人們隻註意到它對iPhone構成威脅,卻忽略瞭一點——它並不運行iOS。這一直是蘋果的王牌所在,上季度同樣如此。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蘋果財務總監Luca Maestri在發言中指出:

在3月份截止的季度當中,蘋果總盈收529億美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荷蘭、土耳其、俄羅斯和墨西哥均取得瞭兩位數的增長。在巴西、斯堪的納維亞、中東、中東歐、印度、韓國和泰國等許多市場的增長率甚至更高,超過瞭20%。

詳細數據如下:要知道,這些數據不僅反映瞭iPhone的業績,還受Mac電腦(主要歸功於美國售價商戰)、服務和Apple Watch、AirPods等其他業務增長以及iPad業務持續下滑的影響。當然,貢獻瞭63%的收入的iPhone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從iPhone 6到iPhone 6S再到iPhone 7,蘋果手機的用戶一直在不斷增長。這種增長正是蘋果壟斷iOS所期望看到的:iPhone用戶很少轉向Android陣營,與此同時卻有相當數量的Android用戶轉換到瞭iPhone陣營;這意味著即使市場已經飽和,蘋果的市場份額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市場份額的增長不僅能增加iPhone的銷售額,服務收入也將水漲船高。從長遠來看,其他蘋果產品的銷售額也會隨之增加。中國市場是個例外不過,Luca Maestri描繪的藍圖並不完整,因為他沒有將中國市場包括在內。以下是蘋果包含大中華地區在內的盈收數據:我從一開始就很看好大屏蘋果手機和蘋果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前景。我曾在iPhone 5C發佈會後寫道:

iPhone是否超出瞭大多數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是的,但是它將成為一個大傢夢寐以求的,可以擺在桌面上向大傢展示“瞧,我能買得起它”的產品。而且你必須清楚,在中國仍然有很多人買得起iPhone。說iPhone 5C相當於中國人平均一個月的工資這種話是很愚蠢的,因為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貧富差距懸殊。當考慮到中國和亞洲是梅賽德斯奔馳這種比豐田貴成千上萬美元的奢侈品的最大市場時,你就會發現300多美元其實並不貴。

迄今為止,iPhone在中國最大的魅力源於蘋果的商標。在中國市場,應用是免費的(在中國盜版是主流),消費者更偏好大屏手機,本土廠商針對主流需求進行瞭定制化,但是它們都無法取代“蘋果”這一金字招牌。蘋果跟移動合作的同時,也推出瞭大屏手機,這正是2015年Q2季度蘋果盈收出現跳躍式增長(增長71%)的原因。當然,你可以爭辯說——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去年蘋果透支瞭大量的潛在買傢,但這並不能解釋今年蘋果的疲軟表現。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區,尤其是亞洲的其他地區,蘋果的盈收都在增長,唯獨在中國市場下降瞭14%。可以說,蘋果目前正面臨著一個“中國式”難題。和幾年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iPhone 6的全盛時期,蒂姆·庫克(Tim Cook)總是急於向投資人講述還有多少iPhone用戶沒有升級新手機;而到瞭本季度,庫克不再老生常談,而是讓分析師耐心等待下一代iPhone。“我們發現iPhone的銷售出現瞭停滯,並認為這是由之前關於新一代iPhone的頻繁報道導致的。這一現象確實存在,而且反映到瞭財報數據中。”不過,這在全球並非普遍現象:雖然iPhone 7和iPhone 6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同,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為它買單。畢竟如果你需要換新手機而且想要iOS的話,你別無選擇。中國是個例外,在中國外觀是手機最重要的因素,這正是蘋果在中國遭遇困境的根源所在。在中國,微信比iOS更重要與世界其他地方不同,在中國,影響智能手機使用體驗的最重要的層面不是操作系統而是微信。Andreessen Horowitz的Connie Chan在2015年時曾試圖描述微信和近9億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結合得有多麼緊密,他表示這種緊密聯系隻會有增無減:微信深刻影響著一個典型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在線聊天,還關系著其他APP的使用頻率,尤其是一些微信推薦的遊戲軟件。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沒有一款能夠和微信相提並論的應用,LINE、WhatsApp、Facebook都不是,它們隻是用來社交和消磨時間的。微信也是,但不止於此。微信還可以用來閱讀新聞、打車、支付午餐、處理政府事務以及談生意等等。不管你想要做什麼都可以用手機完成——這比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更方便——你的手機就是一切,而手機實際代表的就是你的微信。微信在iOS和Android系統上的功能沒有本質不同,也就是說,對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來說,沒有什麼非用iPhone不可的理由。iPhone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與世界其他地區形成鮮明對照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瞭。根據今年早些時候的報告,2016年iPhone用戶中隻有50%添置瞭一部新iPhone。盡管仍優於其他競爭對手,但相比蘋果在世界其他地區90%多的保留率來說實在低得可憐。直接的結果就是,蘋果在中國的銷量排名下降瞭:去年iPhone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隻有9.6%,低於OPPO、華為和vivo等本土品牌。這些公司也出售高端手機,因此問題不在於蘋果手機太貴,而在於消費者已經對iPhone 6S和iPhone7產生瞭審美疲勞。從以上分析中也許能得出一個令人吃驚的結論:庫克也許是正確的,我們有理由對iPhone 8感到樂觀。根據雷鋒網瞭解,iPhone 8的外觀采用瞭全新的曲面設計,無論你拿在手上還是放在咖啡桌上,它都將脫穎而出。當然,像任何一部手機一樣,它將運行微信。可以肯定的是,iPhone仍將占據重要地位,它不可能會失敗,而且銷量有望在今年秋天好轉。我必須重申,蘋果之所以如此有競爭力的原因一直被忽略瞭,那就是蘋果對iOS系統的壟斷。對於世界上大多數地方來說,iPhone用戶切換到其他品牌的手機是件難以想象的事情。你需要放棄太多的用戶體驗、應用程序,對於有些國傢(比如美國)來說,這還意味著你需要放棄iMessage。所有這些能鎖住用戶的因素在中國全部歸瞭零。在中國,蘋果隻是眾多手機生產商中的一傢而已,這對於蘋果來說是很危險的。viastratechery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source: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05/h5n6xUgQsWixByOD.html

微信出現“遠程彈窗漏洞”,已刷爆朋友圈(內附具體玩法)

電子菸
電子煙

今早(5月26日),微信朋友圈有多位好友向雷鋒網反映:微信出現瞭XSS漏洞,可以在朋友的手機上遠程彈窗!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照網友的說明,去微信搜索朋友圈“紅包”,果然手機蹦出來一個彈窗“完蛋瞭”。很快,各種奇葩的“彈窗遊戲”占據瞭朋友圈。
一位網絡安全從業者告訴雷鋒網:這是一種類似 XSS(跨站腳本攻擊)的玩法。它的具體流程是這樣的:發送一段代碼到朋友圈,創建位置,裡面有兩個字段,一個用於觸發彈窗的,一個用來顯示在彈窗裡。

< img src=1 onerror=confirm(“這是彈窗顯示的文字!”);prompt(“這是用來觸發的文字”);>

比如:隻要有人在微信朋友圈中搜索到這條狀態,就會觸發該彈窗,比如搜索這條“Test”就會按照代碼中的文字,彈出“我就玩玩”:至上午11點40分左右,有多名網友向雷鋒網反饋該方法已經失效,帶有代碼的位置信息無法發出,但是之前已發出的代碼依然可以被觸發。推測是微信團隊針對該問題進行瞭緊急處理。微信團隊尚未就此問題給出回應。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source: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05/6BHqqQnpUJFfP0OA.html

剛滿月就唱衰,你真的覺得小程序失敗征兆已顯?

外送茶
援交
援交
魚訊
外約
一、小程序沒那麼火

張教主沉吟道:“小程序就是要讓用戶’用完即走’。”用戶:“我們再也不回來啦!”

1月9日,小程序上線。短短一個月,它已經從最初爆火到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從眾望所歸到普遍看衰,一時冰火兩重天。對於流量如饑似渴的app創業者們來說,小程序不僅沒有帶來新的紅利,反倒有可能吸走他們的app流量,“坑”也是比比皆是:真的“小”,頂多成為一個“殘次版”app,截取app的某一高頻場景功能。復雜的功能交互?搶占用戶的時間?不好意思你想多瞭,對於蘋果用戶來說,根本無法忍受在小程序和消息(im)之間來回切換的麻煩,總想著是不是有新消息瞭。張小龍沒騙你,如果不能用完就走,那就真的沒有耐心用下去瞭。沒有流量可刷。小程序沒有集中的應用市場,別人做的第三方市場並不方便,群傳播效果非常有限,一時性起建立的小程序分享群們很快沒瞭聲息。“粘性”難。蘋果小程序無法留在用戶桌面上,從歷史列表中去找小程序的體驗,和“訂閱號”查找一樣糟心,同樣糟心的還有搜索體驗。錢途呢?小程序限制廣告行為和虛擬交易,極簡的交互也不支持復雜的業務邏輯——羊毛出在豬身上?不好意思你又想多瞭。無怪乎很多人說小程序沒卵用、就是給微信打義工,搞到最後自己的app反而被紛紛卸載。但真有這麼坑?二、第一波有點坑第一批上市的小程序,主要四類:1、成熟公司的防禦代表有大眾點評、攜程、今日頭條、豆瓣等,這些公司已經有瞭成熟的app平臺和流量體系,小程序則主要是截取其中的某一高頻功能,其意味看起來更像是防禦性的——如果我不做,萬一有投機的人鉆瞭空子、做瞭個一樣的小程序怎麼辦?對這些公司來說,小程序獲取新流量的用意沒那麼大,更多是試一試的玩票,是“政治意義”。2、內容雜志代表有桔子創投內參、輕芒雜志、好奇心日報、得到等,用小程序閱讀的體驗確實比公眾號或h5好很多。可問題在於,這種閱讀也往往是沉浸而連貫的,和碎片而焦急的小程序場景並不相符。時間長瞭,大多數用戶恐怕還是會覺得直接從朋友圈看文章的碎片化閱讀最方便。3、實用小工具代表的有春節大火的親戚關系計算器,這些產品都是功能明確的線上工具,也最符合“用完即走”。一些還是挺有創意的,比如玄派小說創作輔助、形色識花+、扭扭脖子,確實是垂直低頻,用戶不大可能專門為之下載一個app,小程序正正好。4、垂直社區或電商比如coolbuy玩物志、嘴霸子、小圖酷之類,這是很典型的垂直社區或電商打法。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先行者中反面教材也不少,把小程序設計可能出現的毛病都淋漓盡致演瞭遍:復雜交互功能繁多。這都是直接把小程序當app做的,做瞭那麼久app,底欄不放3個以上icon都不好意思的。不做好頁面分享。這種天生就是不打算被好好傳播的,我想分享小程序給其他人,還得退回第一頁。名字冗長生僻、不易搜索。什麼!居然還有名字是長串英文的,這是不大希望被搜索到吧?技術支持不佳。這服務器端怎麼做的,硬生生把小程序體驗做得和普通h5一樣慢。問題的背後,是開發者共同的迷茫:小程序究竟適合做什麼?怎麼賺錢?這是一個定位困惑。三、獨有的價值?所謂定位問題,就是很多創業者自己都說不清小程序是什麼,相對於app、公眾號、h5,它究竟有什麼瞭不起的價值(利益),讓你非做不可?這是一個嚴重問題,小程序要想做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與開發者分利”的問題。沒有明顯的利益,開發者就很難有動力持續投入,生態就長不起來。訂閱號的生態長起來,就是因為巨大的傳播紅利,而服務號沒那麼多紅利,就不溫不火咯。定位問題具體看:1、線上看來是個坑對於傳統的線上app開發者來說,最關註的無非是流量紅利和盈利轉化。首先,小程序基本沒有流量紅利,持續的活躍和留存也不容易;其次,沒有流量粘合廣告價值就大大降低,而小程序本來就限制廣告投放;再次,由於和蘋果結算的爭議,小程序對虛擬交易嚴格禁止,這就導致很多基於增值服務的玩法打不瞭。這樣看來,沒流量也沒錢途哎,隻能做電商瞭,可為何不直接用口袋購物或有贊呢?2、線下主要看推廣如果小程序主打線下,要實現微信說的場景,最關鍵是對b端(車站、公交、商店等)的公關推廣能力。b和c最大的區別,就是絕不會隻是因為“產品體驗好”就立刻上馬,它涉及更加復雜的決策鏈和利益關系,需要推廣人員強大的溝通談判能力。更何況,眼下的小b們已經普遍用上瞭公眾號接h5、二維火等二維碼工具,開發一個小程序帶來的可能是顧客的便利提升,但對居於決策位置的商傢來說——利益差別沒那麼大。用戶到長途客站掃碼支付這點,對用戶是巨大便利,對於推行者客車站卻未必是長期動力。所以,騰訊要麼自己有強大的地推(相對於c,2b的相對薄弱、商業理解的欠缺一直是他們的軟肋),要麼可以聯合強大的地推,否則一旦阿裡醒悟過來也做一樣的事情,就真的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瞭。3、沒有全民爆款,用戶習慣尚未養成想當年,公眾號不是一下子火起來的,一開始得用羅胖這樣的“爆款”來吸引用戶;微信剛推支付的時候,用戶很反感綁定銀行卡去微信,直到紅包出現瞭。要想讓全民瞭解小程序、習慣小程序,就必須有一個“全民爆款”,現在看來沒有。更何況,爆款本身也是對開發者們的教育,開發者們沒有一個好的樣板,隻能處於懵逼狀態。說到這,忽然想起:微信剛推出那會,我們完全搞不懂這東西有什麼用,已經有一個月500條免費短信啦;朋友圈剛推出那會,社交體驗還不如人人微博;公眾號推出那會,傳播能力遠遠不如微博大v……可是後來呢?張小龍就是這樣,小火慢燉步步為營,他耗得起,隻要下定瞭決心沒什麼會半途而廢。也許剛開始的小程序各種不靈光、反人類,但是我們隻要知道他下定瞭決心。至於總是希望小程序推出幾天就出現爆款(否則就悲觀失望),這就好像希望一個男的剛對上眼就能讓女生高潮,否則就抱怨他活不好,這可能嗎?小程序誕生的16-17年,免費平臺的“黃金時代”已成前塵憶夢,潛伏在種種現象背後的商業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而小程序可能加劇這種變革的到來,商業新物種正在誕生。四、規則失靈的一年2016,凜冬降臨,這是悲慟的一年。然而真正的危機不是“錢變少瞭融不到資”,而是既有的“套路”失靈瞭。既有的“套路”:

龐大的市場,時機正好的風口;快速的擴張,免費補貼達到市場份額領先;流量的變現,有那麼多用戶怎麼掙錢都行;資本的輸血,公司不掙錢的時間裡就讓資本買單。

然而2016年我們看到:1、市場足夠大就行嗎?O2O和互聯網+們針對的動輒就是千萬億的市場,可是結果呢?撬動一點點都要付出沉重代價。事實是:市場足夠大和其中多少屬於你,完全是兩回事。2、風口正好就行嗎?2016年是風口出現“最多最快”的一年,仿佛一時間什麼都可以是風口,但又轉眼都不再是風口。一擁而上一哄而散,一條賽道被稱為風口,轉眼便藍海變紅,資本變臉的速度更是比小姑娘還快。p2p、VR、問答、直播、共享單車……一夜之間“下半場”瞭,要“決戰收割”瞭。我們開始懂得,很多時候所謂風口隻是資本鼓吹的投資熱點,這和真正的風口是兩回事。3、燒錢燒出市場份額第一就有用嗎,想怎麼掙錢都行嗎?靠著巨額燒錢砸出75%市場份額之後,博湃卻難以在慘烈的價格戰中盈利,最終2016年4月折戟沉沙。一件從一開始就方向模式錯誤的事情,成為第一隻是早死晚死的區別。4、獲取流量紅利就行?可怕的是,生命周期的下滑曲線來得比想象中更早,很多項目或許還可以砸錢刷出漂亮的新增,但這個中數據真假、多少留存,隻有他們自己心中有數。來得快去得快、沒有粘性的流量,其實就不是你掌控的流量,那談什麼持續變現呢?5、資本輸血瞭又怎樣呢?空空狐等悲劇一再告訴我們,原來“忽悠”到一筆數字驚人的融資並不意味著創業成功,更不是走上人生巔峰,恰恰可能是誤入瞭資本的陷阱,成瞭人傢的斂財工具。融資成功不等於創業成功,不活到最後一刻,隨時都是死。更何況,資本已經漸漸不願買單,16年唯一的投資瘋狂出現在直播和共享單車。而在更多的領域,持續融資制造的“熱點”更像是擊鼓傳花的博傻遊戲和龐氏騙局,漸漸地人們學聰明瞭,沒有人接盤瞭。資本不再願意為漫長的免費和虧本時期買單,“融資依賴癥候群”沒活路瞭。錢不是變少瞭,而是變謹慎瞭。創業者不是不行瞭,而是原有的套路失靈,他們還沒有習慣過來,遊戲規則已經改變。五、遊戲規則在改變2016年,兩個最經典的互聯網詞匯少有提及瞭。一個是免費現在再有人說我是“免費”的,隻能迎來一片冷眼,原因很簡單:1、免費的底氣沒有瞭互聯網企業動輒敢提“免費”,不是裝逼,歸根結底還是成本太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計。砍掉中間環節、提升連接效率,這成本自然就下去瞭!巧妙分攤、分工外包,沒有店面沒有店員甚至都零庫存瞭,這成本當然就低多瞭!我獲得一個用戶就幾毛錢,我的平臺可以容納遠比線下實體多的流量,我就免費你怎麼著!但現在,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就是,人口紅利終結瞭,流量的獲取成本高得嚇人,拉到一個真實用戶搞不好要幾百幾千瞭。一些品類的線上獲客成本甚至已經遠高於線下瞭。這下誰還敢免費?2、免費的效用消失瞭過去之所以免費,無非是想通過“價格優勢”迅速切入市場、迅速鯨吞蠶食。但是現在,你免費別人就不能免費嗎?當一個市場跟進者無數,而每一個玩傢都祭出“免費”大旗,它的邊際效益就沒有那麼高瞭。到最後,免費反而造成瞭囚徒困境,明明沒什麼效果,但你不敢不免費、生怕被對手搶瞭去。3、免費的來源沒有瞭既然企業不賺錢,總得有人為你的“放血”買單,但是如前所述,投資人漸漸不願意陪你玩瞭,沒人買單瞭,這還怎麼免得瞭?4、免費的未來沒有瞭免費的目的無非是獲取巨大流量,再通過流量本身或其它增值服務變現,但這裡的前提都是流量的粘性和用戶的忠誠。然而,當產品以利益收買用戶、而並非本身的功能設計擊中用戶,這些用戶也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沒有粘性的流量、沒有忠誠的用戶、必須高成本運營去維系的數字,這又怎麼談的瞭持續規模變現的未來呢?免費時代結束瞭,人們更多說的是什麼?我這個事情從一開始就掙錢,我的項目已經盈利瞭,我開始具有造血能力瞭,這是一個消費升級的時代、用戶應該為XXX買單。以前你還可以說,我獲得巨大流量就有價值瞭、盈利模式後頭再說,可到瞭2016年,說不清盈利模式無異於刷流氓瞭。另一個是“平臺”羅胖在跨年演說中講的那樣,平臺的時代終結瞭,創業者開始從面轉向點。於是誰再說我要做大平臺,會被當做外星人一樣對待。構建平臺的時間窗口已經過去瞭,人口紅利結束,巨大流量的爆發式湧入不再具備。構建平臺的成本變高瞭,特別是流量獲取成本太高。構建平臺的競爭空間不大瞭,在BAT這個超級平臺面前似乎任何事情都難有壁壘。構建平臺的資本信心消失瞭,資本們認為平臺戰爭已經基本結束、該到收割的時候瞭。平臺戰爭漸漸停歇,人們更多說的是,我做的就是個生意,不過很來錢。從免費到盈利,從平臺到生意,重回商業本質的征程開始瞭,遊戲規則改變瞭,權力與金錢的鬥獸場上需要新的物種。六、新物種到來不要忘記,在2016年的凜冽寒風中,依然出現瞭兩大熱點、兩大爆款、一個潛力股和一個幸存復蘇。1、兩大熱點:直播、共享單車直播:上半年的明星無疑是映客,從一連串閃電融資,到日流失從千萬級飆升到上億級的傳聞,再到沉淀資金玩起瞭金融產品的說法,創業者們終於找到瞭一個比社交媒體來錢更快、比遊戲受眾更廣的賺錢模式,再也不用等著用戶變多、再想其他方式賺錢瞭,“在線夜總會的秀場打賞”是杠杠的現金奶牛。而到瞭下半年,陌陌直接用數據論證瞭這個說法的可行,Q3財報顯示,增長迅猛的直播業務貢獻瞭 1.086 億美元的收入 ,從夜店華麗轉身變成夜總會之後,他開始收割瞭。共享單車:上半年百播大戰,下半年萬車對決,摩拜、ofo和他們的跟進者把整個城市變成瞭五顏六色的決鬥場。盡管質疑聲從一開始就沒有停止,單車們依然一輪接一輪地巨額融資。而對於盈利模式,一個說法是單車的押金本身就可以做沉淀資金玩金融產品,另一個說法是單車回本極快,以最為昂貴的摩拜單車為例,第一代車輛的制造成本在3000元左右,每臺平均每天大約有10人到20人使用,隻要撐夠5個月使用就能開始盈利。2、兩大爆款:分答、內容網紅分答:通過“付費提問+偷聽1元”模式加王思聰們的助推,分答在幾天內刷爆瞭朋友圈,更創造瞭 短期內快速斂財、巨額融資的神話。一段時間內,幾乎一大半的社交社區創業者都開始思考轉型“問答模式”,甚至認為這將成為和直播打賞一樣的現金奶牛。就在此時分答忽然消失,哥不在江湖哥已成傳說,而後續的模仿者幾乎沒有一個取得成功。年終盤點,分答模式更像是一群深諳人性的高智商創業者臨時起意的抖機靈。內容網紅:從papi醬的天價拍賣,到同道大叔的一夜之間財務自由,從奇葩說老僵屍《好好說話》在喜馬拉雅的熱賣,到得到上咪蒙和李翔商業內參的成功,從羅振宇吳曉波的雙雄對決,到李叫獸成為最年輕的百度副總。一個又一個內容創業的個體成為爆款,令人驚羨。3、一個潛力股:內容創業知識付費領域,喜馬拉雅、知乎live、在行分答、得到形成四國大戰之勢,過去一直玩不轉的知識交易似乎慢慢走通瞭。內容平臺的戰爭空前激烈,微信、微博、頭條、一點、uc、豬八戒、獵豹、百度、支付寶……幾乎所有的大小巨頭都先後投入內容。4、一個幸存復蘇:O2O開始靠譜瞭手機後市場:一直不被看好的“低頻剛需”O2O領域枯木逢春,愛回收和回收寶先後獲得巨額融資;與此同時,手機維修領域閃修俠已經營收突破千萬。醫美整形:2017年1月互聯網醫美平臺新氧宣佈在2016年實現瞭整體盈利,對比2015年業務成本增長2.3倍,收入增長6.3倍,2016年12月份單月收入已經超過2015年全年收入的兩倍之多。人們終於開始結束瞭“逢O2O必黑”的局面,而從O2O屍橫遍野中走出來的閃修俠們,再也沒有當年“免費補貼”的豪情壯志,多瞭一分“低成本運營、快速盈利”的謹慎務實。最好的商業模式,往往產生於最惡劣的寒冬。這些新物種的特征是:(1)做“點”的生意聚焦某一細分市場,深耕細作務求吃透,不盲目擴張。(2)來錢快縮短付費周期,流量立刻變現,最好用戶使用即付費(甚至使用前已經交瞭押金)。(3)規模微量交易,依然有價格優勢從直播的打賞,到單車可以忽略不計的使用費,再到分答的1元,這些商傢確實讓你付費,但每一筆都足夠小額、甚至還不如你平時發一個紅包。薄利多銷,賺的是一個生意的總體規模。(4)善於控制成本、抬高利潤一方面是巧妙借勢、分攤成本,另一方面是利用規模經濟和經驗曲線壓低邊際成本。這其中典型是分答通過導入王思聰等網紅的流量,轉眼實現瞭巨額流量的獲取。(5)建立“規模之外”的壁壘由於不能再通過燒錢搶份額形成“規模大網的壁壘”,這些公司更傾向於在核心資源、技術經驗等其它領域建立壁壘。比如單車領域的一個重點是車輛研發,迅速批量生產適應公共交通需要的“特種”車輛,成為一個技術優勢。(6)一開始就盈利,消除融資依賴新物種們從而從一開始就掙錢、解除對融資的依賴。盡管也許,他們不再有宏大規模的平臺,卻依然可以有宏大規模的交易,在這樣的模式下,創業者重新收回瞭話語權和主導權,資本真正成瞭錦上添花的加速器,而非雪中送炭的“活雷鋒”。那些不融資就不敢出來全職投入的創業者們紛紛死去,就像沒有斷奶的孩子一般脆弱,融資的溫室終究敵不過資本的寒冬。從免費到收費,可不是拍拍腦袋那麼簡單,面對已經習慣免費、愛占便宜的廣大用戶,這是一個不大容易跨過的困境。七、付費習慣的關節點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對於已經被免費服務們慣得口味刁鉆的用戶來說,讓他們掏錢可沒那麼簡單。常見的說法是消費升級瞭,新中產變多瞭、用戶的level上去、沒那麼屌絲瞭。可層次變高並不等於“人傻錢多沒處花”,現實操作起來哪有那麼簡單,創業者們開始挖空心思。一個持續的、規模的付費生意,應該具有這樣的特點:1、自然付費應該符合人們的日常習慣,自然而然不違和,每一種互聯網上的付費生意都應該找到現實中的“原型”,隻有這樣才能輕易突破他們的心理障礙。分答的1分鐘語音問答固然新鮮、但並不符合用戶日常習慣,而知乎live對應的是有門票的線下分享會、喜馬拉雅對應的是付費專業課程、得到對應的是購買簡報精縮版,這再自然不過。閃修俠對應的是修手機,共享單車對應的是租車,這都易於接受。2、獨特的價值付費應該給人充足的理由,讓付費和不付費形成明確區分。直播中打賞帶來的主播口播和青睞,帶來的是碾壓屌絲的優越感;每天聽喜馬拉雅和得到,為白領們制造瞭談資和裝逼的社交貨幣、對唯恐被時代拋棄的焦慮內心進行瞭精神按摩;手遊打到第九關,接下來必須花錢才能過,用戶這時的付費是因為巨大的沉沒成本。多巴胺、社交貨幣、優越感、恐慌焦慮、省時間(偷懶)、沉沒成本……一定有一種力量要被放大,給用戶痛苦和誘惑,讓他們掏錢。誠如最近網上流行的一句,灰產、網賺的核心,是男人好色,女人愛美,老人怕死,小孩怕笨,所有人都怕沒錢或錯過賺錢的“機會”。3、預期明確、效果迅速付費者想要什麼效果、如何立刻滿意,這個答案越簡單穩定統一,生意就越好做,用戶就越容易整體性的滿足——進而願意掏錢復購。為什麼在線咨詢和培訓很難做,那是因為用戶的預期因人而異、很難控制,讓他們統統滿意實在太難,這是非標業務最常見的隱痛。反過來看打賞業務,土豪一打賞立刻得到主播青睞、虛榮心滿足,持續打賞到一定程度可以獲得主播微信號、進微信群、到“小黑屋”看私人內容……這哪裡是打賞,分明是付費社交,而且比陌陌探探之類的靠譜有效多瞭!用戶不需要潛移默化,他要的就是——想得到什麼、一花錢、立刻得到瞭甚至有驚喜。4、有參照用戶對於你的業務必須有一個“心理價位”,這來自對參照物的“錨定”,讓他們產生占瞭便宜的快感或“物有所值”的滿意感。這錢花的還不如我發一個紅包多,簡直太劃得來瞭!他花瞭500問到的問題我1元就偷聽瞭,太酸爽瞭!5、社交性對於新形態的付費產品,誰都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以要通過大v站臺、社群傳染、社交分享、新聞pr等各種辦法讓用戶覺得,已經有很多人吃過螃蟹瞭,反響不錯!6、緊迫與稀缺這是常見的促銷手段,我們隻賣這麼多,這個最近就沒有瞭!7、便捷付費行為要方便快捷到可以忽略不計,不給用戶太多的思考時間,這一點伴隨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普及已經越發明顯。8、儀式感與驚喜付費者需要對自己的付費行為產生強烈的認同肯定,而不是覺得“也就那樣”,這是復購的開始。對於羅胖的粉絲來說,付費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儀式感”滿足的過程。9、關聯IPIP是另一種品牌,咪蒙、papi醬、羅胖、吳曉波……嗯,隻要和他有關我就買瞭,哪怕就是表達粉絲的忠誠和支持!從這9點出發,我們努力幫助用戶形成期待、建立信任、培養習慣,扭轉“免費”的定勢思維,在接下來的小程序時代,這一點空前重要。九、張教主的野望為什麼對微信來說,小程序非做不可?這裡的戰略意圖是明顯的:1、覆蓋更多的生活場景,特別是線下場景小程序是用全天下創業者的智慧,去找到並拿下更多這樣的場景。這讓賺錢的O2O們,就有瞭空間。2、向“非通用領域”進軍不論張小龍是否承認,微信團隊確實是克制的,做的都是溝通領域的“通用工具”、“基礎設施”,是所有人的“需求最大公約數”。那麼,我們假設需求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之間是一個巨大的區間,於是就有瞭“用戶比較多但不是全民”或“頻率比較高但不是最高”的“較大公約數”領域,也許為之專門做一個app太破費瞭,現在用小程序就可以拿下來。3、基因補足前面說過,騰訊最主要的問題在b端,在商業理解和商傢溝通上,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中小商傢撐起瞭阿裡的江山,而微信上隻有失控的微商。但是通過小程序,發動更多具備較強2b基因和能力的公司,就可以很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這樣一件進可攻、退可守的事情,焉能不做?十、小程序新物種《創新者的窘境》一書說:

當破壞性創新的新事物誕生時,人們依然會用被“原有主流價值網”過濾瞭的眼光去看它,就會覺得這有什麼用、太不靠譜瞭。同時新事物一開始很不完善,也確實顯得不靠譜。

你看,小程序不就是這樣嗎?開發者們依然用app舊有的套路去看小程序,當然覺得滿眼都是坑,因為小程序根本就不是app,這就好像你以狼的標準來要求哈士奇,肯定覺得它是個沒用的慫貨。不妨換一個思路:傳統的流量獲取手段不靈瞭,那麼你低成本獲客的核心就是“精確名稱的傳播”,以及傳播後觸發搜索的幾率,我稱之為搜索轉化率。簡言之,你的小程序推介要讓用戶得知即搜索、搜索即調用。你無法下載在用戶桌面上(除瞭安卓),就隻能“下載在用戶心裡”,去搶占用戶某個場景的心智空間,於是品牌以另一種角色回歸,我稱之為心智轉化率。不支持過於復雜的業務模型,你就羊毛還出在羊身上(而不是豬身上),縮短付費的鏈條不墨跡,擊中用戶、讓他用瞭就想付費——搜索即付費,調用即交易。我稱之為付費轉化率。小程序的使用是焦慮的,總想著有沒有新消息過來,所以它更應該基於微信場景。得知即搜索,搜索即調用,調用即付費,這是一個完整的商業鏈條,支撐這個鏈條的正是規模微量交易模式——8億人、每個人給我1元錢,就能打造一個傳說中的“現金爆款”。這一切要想成為現實,微信還得做兩件事:一是建立更好的搜索機制,包括歷史列表中對常用小程序的置頂;二是想方設法打通虛擬交易的關口,先讓一些小程序可以賺到錢,先活下來,這個生態才能做起來,財散人聚的道理大傢都懂。小程序不可平庸,必須好玩實用、直抓痛點,奪人眼球,這是一個產品經理恢復榮光的新商業時代,人性洞悉和大膽創新變得無比重要。如果說平臺模式是把自己建一個流量大池塘再想法賺錢,小程序就應該是放在微信汪洋上的水龍頭,8億用戶,我隻抓一點賺。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註:本文由@張俊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張俊,上海帥醒科技創始人兼CEO,斯恩斯研究院創始人。微信號:biohazard2015。野路子產品菜狗一枚、創業在上海,測試新一代興趣APP中。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source: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02/z74at0qcwajOt68X.html

微信提現2000元被收1元“服務費”,他把騰訊告上瞭法庭

援交
外送茶
魚訊
外約
外送茶
“2016年3月1日,我在微信錢包中提現2000元,被被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以提現服務費的名義扣劃走1元。被告的行為侵犯瞭我的合法權益,我要求被告返還扣劃的財產,並停止後續扣費行為。”
2017年2月23日上午,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瞭湖南聞勝律師事務所律師餘仁財起訴騰訊一案。庭審持續瞭一個小時,庭審焦點集中於騰訊於2016年3月1日起向微信零錢提現收取服務費,是否屬於合法合理的合同變更。法庭未當庭宣判。庭審後,餘仁財接受瞭雷鋒網的采訪,他把自己的行為稱為“公義訴訟”,“收不收費、什麼時候收費、收費標準是什麼,完全由騰訊單方面決定,這顯然是不合法也不合理的。”他表示,如果嚴格依照法律,法院應完全支持自己的訴訟請求。被告騰訊:用戶協議裡有關於收費的內容,而且我們提前通知瞭去年2月,微信宣佈瞭將從2016年3月1日起,對微信支付提現功能收取手續費的決定。費用標準為用戶提現金額的 0.1%,每筆提現至少收取 0.1 元。微信還為每位用戶提供瞭1000元的免費提現額度,即提現超出1000元後,才會按照標準收取費用。3月1日,也就是微信開始對提現收費首日,餘仁財從“零錢”中提現瞭2000元,最終被收取瞭1元的服務費。庭審上,微信表示,收費並不是出於營利的考慮,而是因為每一次支付和轉賬行為,銀行都會向微信支付收取手續費,微信向用戶收費隻是為瞭平衡這部分成本。微信同時表示,作為用戶的餘仁財在使用微信和微信支付時,即已同意瞭《騰訊微信軟件許可及服務協議》和《微信支付用戶服務協議》,這兩份協議中都有關於“條款變更後,如果你繼續使用本軟件,即視為你已接受修改後的協議”的規定;同時,《微信支付用戶服務協議》第五條有關於“服務費用”的規定:

“您理解,本服務附帶營運成本,為瞭持續營運,本公司有權向您收取服務費用,服務費用的收取方式以您在使用本服務時收到的各類通知、告知為準。本公司發出的有關收費的各類通知、告知均為本協議的組成部分,您若在收到有關收費的各類通知或告知後仍然使用本服務,則視為您已無條件同意按照相關通知、告知所約定的收費標準和收費條件向本公司支付服務費用。”

在開始收費前,微信也在零錢頁面、常見問答解答等顯要位置進行瞭通知。微信甚至質疑餘仁財的動機,“3月1日前,原告賬戶餘額僅29.1元,完全可以無成本地提現出來。但在3月1日,原告先是大額充值2000元,然後進行提現,因為超過免費限額最終才被收費。”原告餘仁財:微信支付用戶協議違反合同法,是無效協議對於這些事實,餘仁財並不否認,但是在他看來,微信的收費通告、《微信支付用戶服務協議》第五條都違反《合同法》,屬於將微信提現收費之單方面意志強加給原告。餘仁財的具體辯護意見主要集中在三點:第一,微信提現之前免費後來收費,屬於變更原合同或新增合同內容,同時因為涉及財產,所以要根據《合同法》采取要約、承諾方式訂立合同。但是,微信的收費公告令原告面臨兩難的選擇,或無從選擇:一是進行提現並被迫接受被被告扣費;二是不進行提現操作,雖然不會被被告扣費,但原告微信“零錢”名下貨幣財產則因為受到被告“提現收費”的脅迫而不能一如既往的自由支配。所以,被告的收費公告和提示,並非要約,而是被告以此形式將其單方面提現扣費意志強加於原告。第二,微信的收費公告發出後,原告餘仁財繼續使用微信支付並不代表對提現收費的承諾。因為首先承諾要原告明確表示,而不是被告提出的“使用即表示同意”;其次,同一個使用微信和提現的行為,不應該既在免費期表示用戶同意免費,又在收費時表示用戶同意收費。第三,《微信支付用戶服務協議》第五條的規定,加重瞭原告的財產損失責任、剝奪瞭原告選擇的權利、協商的權利等,根據《合同法》第四十條之規定,該條為無效條款。“碰瓷”還是“公義訴訟”?關於這個案件還有兩個小插曲:第一,2016年3月,餘仁財就提出瞭訴訟,不過是在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但因為《騰訊微信軟件許可及服務協議》已經將管轄法院約定在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最終被移交;第二,2014年,餘仁財就曾因在路邊停車被收12元停車費將長沙市政府告上法庭,案件曾引起廣泛的媒體關註。回到這個案件,騰訊認為自己“委屈”的點在於,原告餘仁財是故意大額充值,而他的訴訟請求無異於讓騰訊免費為其提供提現服務,同時承擔銀行手續費的成本。但是作為普通用戶的我們,或許更應該認真思考下餘仁財的做法的意義。網絡服務協議其實是一種新型的合同關系,和傳統的一般由雙方訂立的合同不同,網絡服務協議主要由互聯網公司單方面訂立,以冗長的條文一次性展示在用戶面前,同時隻要用戶點擊確認或繼續使用軟件即表示同意。早在2001年,就發生過易趣網的用戶因《用戶協議》變更將其告上法庭的案件,用戶的理由是“《服務協議》長達67頁,過於冗長,致使用戶不能閱讀全文,故用戶不應受該協議的約束。”現在,已經很少因這個理由出現類似的訴訟,餘仁財的訴訟算是新的質疑網絡服務協議不合法的理由,在線上支付的普及度和形式越來越多的今天,認真對待網絡服務協議,是用戶和互聯網公司共同的責任。餘仁財對雷鋒網表示,這也是他把自己的行為稱為“公義訴訟”(非公益訴訟)的原因。不過,對於判決結果,盡管餘仁財認為法院應完全支持自己的訴訟請求,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倒一點也沒有那麼樂觀。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source: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02/mk0KQJlI2wiG17v8.html

微信“付費訂閱”會對內容領域帶來哪些沖擊與變局?

電子菸
電子煙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註:本文作者黃有璨,三節課聯合創始人。來自微信公眾號“三節課”(ID:sanjieke),雷鋒網獲授權發佈。前天,《創業傢》獨傢披露消息,微信“付費閱讀”已經開始內測,正式上線也已提上日程。從上方截圖中,我們還可窺見關於付費閱讀的更多端倪——馬化騰公開向Keso說“應該等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啊”,這可能意味著,微信公號的“付費閱讀”或許不會隻如此前傳言的一般隻支持單篇文章的付費閱讀,而是可能會支持現在很流行的“付費專欄訂閱”的方式。
假若成真,此舉,可能對很多付費內容閱讀平臺都會帶來不小沖擊和影響。而這,也著實給2017年本來就已經很火瞭的“內容變現”又實實在在添瞭一把柴。消息傳出後,今日,各大科技媒體紛紛跟進對此進行瞭報道和解讀。這亦是自2016年8月微信“付費閱讀”爆出開始內測之後,半年來第一次傳出微信“付費閱讀”的消息。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半年前微信“付費閱讀”初現端倪時,三節課亦曾發佈過一篇評論文。有趣的是,如今回過頭去再看,當時我們做出的諸多解讀,到今天也許也仍然是適用的。因此,我們特意把半年前的這篇文章翻出來,再次分享給你,歡迎一起來進行思考和交流。

周末兩天,朋友圈卻悄然迎來瞭一波意味深長的小道消息——微信“付費閱讀”或許即將登場。

雖然目前為止此事還未完全坐實,但從各方信息,包括截圖中爆出的號在被爆出後迅速已經被封等各種跡象來看,“付費訂閱”的即將上線,應該說基本已經是呼之欲出瞭。

其實,“付費訂閱”的出現,在我們看來,早已是一個必然。甚至,我們還會覺得它現在才現身,多少有點兒“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意思。我在此前寫過一篇文章《為何“直播”和“內容”在2016年會成為現象級的行業風口》,其中已經提到過:

在這個時代,優質內容可能不止是吸引流量,相反,內容本身面向消費和成交的轉化正在變得越來越順暢,甚至是好的內容已經可以直接完成變現瞭。
如果說,直播平臺之爭,目前局勢已經越來越清晰的話,那麼內容生態之爭,則可能好戲才剛剛開始,而戲碼也可能會更重。
對BAT等巨頭來說,“內容”更有可能會在將來成為自己的流量堡壘和護城河。

此外,我的同事Luke也曾在他的《一篇在知乎被狂贊的文章為何會在今日頭條被罵得要死?》中公開呼籲過:

我認為微信訂閱號很有必要該反思一下瞭。按照內容生產,訂閱號既有PGC也有UGC,它的初衷是做社交化推送內容,限定推送的數量,提升質量。但隨著訂閱號增加,質量參差不齊,閱讀率持續下降,所以出來個尷尬的“置頂”功能。
不過,這樣做既沒有帶來效率,也不一定帶來質量。隨著用戶焦點的迷失,運營公眾號的人已經很難獲得粉絲快速增長,用戶也覺得內容太多,用戶的產品體驗也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我曾經說過的,內容對於用戶來說,已經溢出瞭。
當內容對於用戶來說溢出的話,就需要做內容生產者的分成和分級運營,隻有原創標簽還不夠!留給訂閱號的時間不多瞭!“付費訂閱號”這件事,得趕緊做瞭!

但即便如此,在我看來,這個功能在這個節點上出現,仍然很可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微信此舉,可能將會給“內容”領域的行業格局帶來一些意義重大的影響。一、內容付費時代的到來是必然?首先,這已經是一個特別明確的信號——未來1-2年,我們或許將迎來一個內容付費的時代,此前十幾年的互聯網歷史中,針對信息的“免費”法則或許將會第一次發生一些改變瞭。而用戶們從完全不願意為內容付費到開始願意為內容付費的背後,其實暗含著一個邏輯。第一階段,一類東西,極度稀缺的時候,用戶是願意付費的。第二階段,隨著供應它的人越來越多,它慢慢從稀缺變得充盈,用戶對於它的付費意願會開始變得越來越弱。第三階段,再往後,供應它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多,導致它從充盈變得泛濫,這時候,人們可能又會重新開始產生付費意願。但這個時候,用戶買的,可能已經不是“我能看哪些東西”,而是“哪些東西我一定不看”。我覺得,在關於信息的獲取上,我們已經漸漸來到瞭第三個階段。比如說,別的先不論,單說你的微信訂閱號裡那些數也數不清的小紅點,是不是已經折磨瞭你很久?在信息已經嚴重泛濫過載,同時我們的註意力和時間又已經嚴重稀缺的時候,“為內容付費”對用戶們來說,很可能是一種幫助自己過濾內容同時解放一部分自己的註意力和時間的手段。它背後的邏輯,是用“金錢”來幫助你進行一部分取舍——想象一下,一個你願意為之付費的內容,對你的價值和重要性一定是高於其他那些免費內容的吧?所以理論上在你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是不是你更應該隻關註那些你願意付費的內容就好瞭?二、付費內容平臺受何影響?其次,如果說在這之前,“付費內容平臺”看起來還像是有一點小小的機會窗口的話,微信“付費訂閱”的出現可能徹底封死瞭這種可能。邏輯很簡單,此前馬東也好,李翔也好,他們願意去與“喜馬拉雅”、“得到”合作的核心出發點,可能一部分是對方現成的流量和售賣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在其他平臺,他們缺乏對應的工具和產品支持去幫助他們實現“變現”。但假如微信“付費訂閱”出現,則後者的問題,就已經不再是問題。再進一步說,圍繞著內容生產者與其他付費平臺間的合作,進而可能會出現三種常見的情況:內容生產者當前影響力足夠大,我靠自己的影響力已經可以通過“付費訂閱”直接實現變現瞭,不惜得跟其他平臺合作;內容生產者的內容生產能力很好,但當前影響力還不太夠,屬於優質潛力股,這時他們還是比較有興趣借助平臺的售賣能力去變現的,但假如1-2年後,他們的影響力已經慢慢積累瞭起來,用戶也足夠認可他們瞭,這時會發生什麼呢?是的,他們會選擇出走,就像你曾經很熟悉的羅振宇與申音之間的故事一樣;內容生產者的影響力和內容能力都一般般,這時候雖然他們有較強意願與平臺合作,但平臺估計也看不上他們。無論以上哪一種情況,平臺都會很被動。也許,隻有你本身已經在一個領域內是一個足夠有號召力的大V,你來借助你的影響力來幫助其他中小V去變現,這樣的模式也許還能玩上一段時間,典型比如羅輯思維現在正在做的事。(註:到現在看的話,幾傢平臺中,我認為得到在“知識服務”這個領域內已經紮得足夠深也足夠聚焦,歷經1年沉淀,或許已經足以形成一定壁壘瞭。相比起來,其他平臺受到的沖擊可能會更大。)又或者是說,平臺本身提供的不止是單一的流量導入,而是還包括瞭一些較重的服務,這樣也足以讓內容生產者們對你形成依賴。比如說,隨意開下腦洞,一群人付費訂閱瞭我寫的一個運營專欄,假如有個平臺能夠幫我去在訂閱用戶中間組織一些討論、互動、社群活動這樣的增值服務,我覺得這些東西是能夠吸引到我願意去跟他們合作的。其實,可能不止是內容,在所有的領域內,如果近一兩年想要有所突破,“平臺”可能都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相反,“服務”和以個人為中心的“垂直領域IP”可能會更實在。三、其他內容平臺受何影響?甚至,微信的這一舉動,或許也會波及到更多內容平臺。不止是得到、喜馬拉雅等付費內容平臺會感受到壓力,包括知乎、今日頭條、簡書等在內的一般性內容平臺,可能都會受到不小影響。我們預計,知乎、今日頭條等這樣的內容平臺或許都將被倒逼而開始大力發展內容收費,培育付費用戶——畢竟這樣看起來的話,在未來1-2年內,誰的付費用戶多,優質內容生產者們很可能就會投入誰的懷抱。而更多中小內容平臺的生存空間可能開始會被縮小,甚至在1年內,有很多內容平臺可能會開始出現整合。四、“得優質內容者”得天下再次,就像我們以前聊過的,這個時代的“內容”之爭,本質上還是優質的內容生產者之爭,基本邏輯仍然還是“得大V得優質內容者”得天下。那麼,優質的內容生產者們都看重什麼呢?還是不外乎名和利。或者轉化成互聯網范兒一點的表達:流量和變現可能。此前的微信,已經有瞭全中國最龐大的用戶群體,同時還擁有對優質內容來說傳播性最好、獲客成本最低的社會化媒體——朋友圈,從流量來說,它是無可匹敵的。但此前的微信,如果我作為一個內容生產者,我要變現,要麼接廣告,要麼賣貨,二者中的無論哪一種,都是會有些別扭,會給我帶來一定損耗的——廣告會在一定程度上損耗用戶價值,而賣貨則要求我自己要去考慮和打通供應鏈,損耗的是我的精力。而現在,“付費訂閱”的上線,讓大傢第一次擁有瞭可以純粹依靠內容變現的可能性,這已經可以無損我的內容價值。所以,可以預計,這一功能上線後,會讓微信在對於優質內容生產者的爭奪中占據決定性的優勢地位。但,其他一些平臺也必定不會就此作罷,可以預見,內容生產者當中的一撥人必然會被其他平臺以高價挖角,得到其他平臺更多的資源扶持等。總之,那些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們,可能會是這一波浪潮裡最大的贏傢。五、營銷號將被打壓與優質內容生產者形成對比的是,隨著“付費訂閱”的上線,在微信內容生態中最早一批發傢的大量“營銷號”,生存空間可能會被進一步打壓。以往,這些號的興起可能依靠的是內容的分發,但一旦本身就可以“變現”之後,可能有更多內容生產者會更願意把自己的優質內容作為變現方式來看待,以及,更多人可能會在意的,是一個號的“內容獨特性”,從而,隻做分發的營銷號們在內容來源和用戶識別度兩方面都會遭遇巨大的挑戰。以及,按照我們前面提到的,如果讓用戶們通過“付費”來斷舍離掉一部分不值得占據自己時間精力去關註的號,我相信那些營銷號們也會是首當其沖的,即便他們此前確實流量很大已經坐擁瞭幾百萬粉絲。而這部分的營銷號,正是微信推出“付費訂閱”一舉所要改變的對象。這,是由微信訂閱號的性質決定的。在同類產品,例如今日頭條或者網易號上,計算機算法將個性化的內容推送到用戶首頁,內容的數量和算法的精確度是重點,用戶對平臺產生依賴感,但對於平臺裡的內容生產者是無感的。但微信不同,微信訂閱號是一款內容驅動的產品,一篇微信圖文想要火爆,它的訂閱者是否認可,它能否被訂閱者轉發到朋友圈、分享到微信群至關重要,整個環節完全依靠內容的質量傳播。我覺得,借由微信付費訂閱的上線,微信團隊正是希望,微信訂閱號的運營者能將思路從拉新用戶轉移到貢獻更有價值的內容上來。六、未來趨勢如何?關於微信即將上線的“付費訂閱”,我們在上文中已經討論瞭:內容在經歷瞭“稀缺-付費”和“普遍-免費”這兩個階段後,即將進入“泛濫-付費”時代。付費這一手段將內容的重要性分出層級,在內容泛濫的時代反而有助於用戶集中精力。巨頭介入,付費內容平臺將面臨危機,重度“服務”和以個人為中心的“垂直領域IP”可能會是兩個比較好的轉型方向。(註:比如快刀青衣就曾提到過,得到現在在與諸多大V專欄作者之間的合作,是以得到在內容生產方面提供很重的服務支持才得以成立的。)普遍意義上的內容平臺也將因為微信的之一舉措而不得不做出改變,大平臺可能跟進,小平臺則面臨合並或死亡。內容可以直接變現,這對於優質內容生產者而言是一個好消息,得優質內容生產者得天下。靠內容分發起傢的營銷號受到挑戰。在內容領域,從廣泛撒網到精耕細作,內容升級是大勢所趨。在內容付費時代,內容分發者的地位進一步被弱化,內容生產者的中心地位則將進一步被鞏固。就現在來看,已經成名的一批優質內容生產者,尤其集中在70年-85年的這一波資深媒體人,將會是目前各大內容平臺爭搶的對象,也幾乎肯定會是微信推出付費訂閱後第一批用戶。對他們來說,這真的是一個好時代——一個隻要你能做出優質內容,到哪裡都不缺名和利的時代。回想起五六年前,圈子內對於做內容的“苦”還是一片哀嘆,真不由得讓人心生感嘆:你隻要認準瞭一件事,並對它心有堅守,能夠修煉到一定高度和境界,你也許早晚都會等到屬於你的那個時代到來。與此同時,也尚有一些未知、不確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持續觀察和思考。比如——目前來看,擁有內容付費習慣的一群人更多的還是85往前的的一批中年人,那麼85後的新生代什麼時候才能成為高質量內容變現的主流人群?這個態勢是與年齡必然掛鉤,還是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假如內容付費時代真的就此開啟,那麼以後免費的內容,到底是會越來越少,還是會越來越多?
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拭目以待,靜觀其變。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source: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02/kzH4pNoO7myY2Yws.html

上線兩個月,微信小程序給那些用身體支持它的人帶來瞭什麼?

外送茶
援交
援交
魚訊
外約
剛過瞭嘗鮮期就被唱衰,究竟是小程序的尷尬還是圍觀群眾的尷尬?1 月 9 日,微信小程序上線。從上線之初的刷爆朋友圈到被嘗鮮用戶打入冷宮,從一夜之間小程序微信討論群暴增到群活躍度明顯下降,似乎創意不是很多,也沒找到盈利方式,成為瞭大傢對小程序的普遍感受。 據艾媒咨詢 2 月 10 日發佈的《2017 年中國網民針對微信小程序使用與開發狀況調查報告》,有 42.1% 的用戶添加瞭 6-10 個小程序,體驗後選擇繼續使用的用戶占調查用戶的 11.5% ,選擇繼續開發小程序的應用開發者占 9.2%,有 35.2% 應用開發者感到失望意在放棄。顯然,現在討論小程序失敗與否還為時過早,與其以偏概全給出便宜的觀點,不如聽聽那些“淘金者”的故事,感受一下小程序上線後給他們帶來的變化。|偽需求的嘗試
陳偉健是典型的互聯網投機者,94 年生,現居廣州,高中開始搞移動互聯網,做過網站,賣過域名,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3G時代玩網站出來的”,賺最多的一筆有 2 萬多,後來分文不剩,大學上瞭一年就逃課開始“混社會”。陳偉健告訴雷鋒網,在做小程序之前的上一份工作是幫一傢上市公司做在線支付服務商項目,是技術和產品負責人。在小程序還沒有公測前,他就開始著手做小程序商店——“hao 程序”,通過公眾號導流,模仿 iOS 桌面,把用戶收藏的小程序顯示在手機屏幕大小的桌面上,長按可對收藏的小程序進行排序,商店內的小程序有“抄”別傢的,也有開發者自己提交的。hao 程序商店界面但在 1 月 9 日小程序上線的當天下午,陳偉健就以 1000 塊的價格售賣“hao 程序”的源代碼,總計賣出去 6 份,他不知道買傢具體是誰,賣出後陳偉健也懶得再更新“hao 程序”商店。決定賣掉的原因很簡單,在小程序開閘首日的洪流中,陳偉健覺得自己已經撈完瞭第一波流量紅利。在小程序公測前,“ hao 程序”就已經成形,公測二維碼發佈後,發現不能通過長按識別在線上分享後,陳偉健看到瞭線上推廣的局限性,也感受到瞭小程序去中心化的意義所在,意識到小程序商店隻是個偽需求,便沒有進行擴展調整。“hao 程序”公眾號於 2016 年 12 月 30 日完成認證帳號名稱與資質審核,截止至 1 月 17 日,公眾號漲粉8600+,陳偉健還順手建瞭 5 個小程序分享交流群,群人數均在 300+,都是關註小程序或是已經在摸索的開發者。陳偉健對雷鋒網說,“我就一個人,站在風口吹吹風,我啥都不幹,就蹭蹭流量。”流量意味著資源。小程序商店暫告一段落後,陳偉健便開始通過自己的小程序猿微信號與小程序分享交流微信群開始招攬客源,轉戰小程序開發。在他看來現在的小程序還不成熟,如果做定制,隻能滿足一小部分客戶,如果做標準化,大傢都能用的模塊,可以賣 N 套,暫緩小程序開發者們的需求,他還說:“標準化的小程序時代結束,就是定制化的小程序時代。”年前他接到的較大的一單是本地美容類資訊小程序的開發,通過資訊連接線下服務,並收到瞭定金,他準備開發完成後將模版重復使用。年後陳偉健和朋友成立瞭自己的公司——搞事科技,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傢搞“創意技術的公司”,不僅提供小程序開發技術服務,還提供創意解決方案。之前美容類資訊小程序的開發也已初見雛形,但問起目前團隊的運營狀況時,陳偉健表示不便告知。從小程序商店到小程序“創意”開發,陳偉健所做的隻是“小程序產業鏈”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人也已經從小程序統計分析與線上推廣下手,開始嘗試運營。在小程序到來前,好推二維碼的主要業務是線上 App 二維碼推廣,CEO 王進華曾在騰訊企業 QQ 與手機QQ 瀏覽器研發部門做過兩年的程序員,王進華告訴雷鋒網,2016 年 11 月 15 日,好推二維碼上線瞭 HotApp 小程序統計平臺,開發者通過輸入小程序頁面路徑、APP ID、App Secret 可以對小程序的日活與啟動次數進行精準統計,基於精準統計,可以對線下推廣進行評估,共有500傢企業接入,每天查詢的頻次是10傢。查詢免費,王進華的計劃是通過線上推廣平臺實現盈利。芝麻任務界面年後,好推二維碼上線瞭小程序推廣平臺——芝麻任務,線上分發二維碼給個人去線下推廣小程序,收費標準暫定 0.5 元一位新增用戶,訂單酬勞的百分之八十都將分給推廣者,內測的企業有美團、小小票兒、等,最近小程序進一步開放瞭群分享功能,由原來的一次隻能分享至一個群開更改至可以分享至多個群。王進華表示,得知此消息後,他們加快瞭芝麻任務的運營與推廣工作。雷鋒網瞭解到,除瞭好推,騰訊移動分析、Talkingdata、GrowingIO 等平臺也上線瞭小程序的統計分析業務,雷鋒網從騰訊移動分析瞭解到,接入統計分析的客戶已從年前的 200 個左右,增長至 1000 多個。|到底有沒有線上場景王進華告訴雷鋒網,基於好推小程序分析平臺的數據,目前做小程序的開發者基本來自於線上。而張小龍的對小程序的定義是線下。為瞭先發優勢,首先沖上陣地的線上開發者,意識到小程序的“不友好”後,也調整著步伐,典型案例就是羅輯思維。2017 年 1 月 17 日,羅振宇通過微信公眾號宣佈退出小程序,雷鋒網試著聯系瞭相關工作人員,得到的回復是,確實暫時不會做瞭。小程序真的不適合做內容嗎?輕芒雜志一直位居各大內容類小程序排行榜首位,為瞭“適應”小程序,輕芒根據小程序的設計規范重新設計瞭UI ,以新的筆記功能為例,App 上的操作是長按觸發+點擊調整,而在小程序上是點擊觸發+點擊調整,輕芒雜志負責人范懷宇告訴雷鋒網,這樣的交互設計不僅可以讓輕芒雜志小程序更流暢,也是一個新的嘗試。據范懷宇介紹,相比較上線之初,輕芒雜志小程序的訪問用戶有所回落,但量級仍然超預期,也積累瞭良好的口碑,回訪用戶比例很大,文章也得到瞭繼續分享和傳播。根據小程序用完即走,不能分享在朋友圈的定義,輕芒雜志小程序的傳播渠道隻有微信群,但范懷宇並不期待小程序會給 App 帶來用戶轉化,在他看來,小程序對於輕芒隻是一個全新的平臺,共有 3 個人負責,並會不斷地進行功能優化。Assbook 設計食堂則是通過公眾號創業的典型案例,主打建築設計內容,初期通過內容運營成功積累瞭 20多萬的粉絲,主要通過知識分發獲利。小程序正式上線後,Assbook 設計食堂也進行瞭嘗試。創始人光頭李告訴雷鋒網,現在上線的小圖酷小程序是一個圖片資料庫,初期隻通過微信群和公眾號文末貼二維碼的方式進行過推廣,現在用戶訪問量每天都在自增長。光頭李的計劃是將這個小程序迭代成設計知識的分發付費平臺,做隻賣設計知識相關物品的電商。對於小程序線下的定義,他覺得好東西總能留住人,小程序的最終目的是線下場景,而達到這個目的則需要許多輕輕的(線上場景的)小程序進行鋪路。 小程序不支持虛擬商品的支付,無疑堵死瞭線上創業者想拿小程序直接發財的想法,也為需要相關服務的開發者設置瞭阻礙。小密圈是一款社群工具 App,經過幾次更迭最終跑上瞭知識付費的賽道。在小程序的版本中,小密圈的運營方式受到瞭許多限制,比如不能成為付費圈子的用戶、不能在加入的圈子中打開圈友分享的外鏈,也沒法給用戶推送圈子動態。創始人吳魯加告訴雷鋒網,小程序開閘第一天,小密圈+小程序的訪問量達到 13 萬 PV,現在每日訪問的用戶在 1500 上下,從用戶打開位置來看,大概有 87.7% 的用戶來自“小程序歷史列表”,7.21% 來自搜索,其他來自公眾號、聊天頂部的不到 2%,並有部分用戶轉為 App 用戶,開瞭自己的圈子。在吳魯加看來,小程序無疑是一個舞臺,但上不上去,跳不跳得好,都是自己的事情。對於小密圈的玩法,吳魯加有想過是不是要直接把小密圈的小程序開源,讓所有的圈主,可以做一個自己專屬版本的小程序,還考慮過結合小密圈的開放 API,做一些好玩的小工具,但他還不急於做這些事情,覺得現階段,觀察、思考更重要。由此可見,上述線上開發者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對小程序的態度多是探索與觀望。據騰訊官方數據,微信月活躍用戶達 8.46 億,在巨大的流量面前,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輕易錯過這個平臺提供的機會,但線下開發者的反應要比線上慢得多。|線下為何進度緩慢多個開發者向雷鋒網分析道:“在 App 已經非常成熟的情況下,線下開發者不會輕易去嘗試單一場景的小程序,線下推廣的鏈條也更長,意味著成本要比線上高得多。”言下之意,推廣成本是線下開發者保持觀望態度的顧慮之一。相比較開發者不急不慢的步伐,張小龍可能要更心急。早在小程序剛啟動時(2016 年 1 月 9 日),他就一改往日沉穩地行事風格,提前把準備要做的事情告訴外界,並要在一年後,給大傢匯報成果。在 2016 年 12月 28 日的公開課上,張小龍坦言,這樣做的目的是想給員工壓力,究其原因,是為瞭加快小程序推出的進度。小程序上線後,微信官方公眾號“微信公開課”,不斷地向大傢推薦體驗較好的線下小程序,其中包括攜程、鏈傢、e代駕、智慧醫療、百世快遞等,場景涉及交通、醫療、年會活動、會展、景區、住房、快遞等。快遞 100 小助手小程序的負責人 fonter 告訴雷鋒網,他們的小程序初期上線一方面是為瞭培養用戶習慣,另一方面則是為瞭配合微信。言下之意,微信不僅嘗試通過“微信公開課”對開發者進行引導,也主動邀請線下開發者啟動小程序。近日,馬化騰也在兩會媒體溝通會上表示,微信會去幫助扶持線下商戶去用好小程序。由此可見,誰幫誰?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是可以反過來的。 fonter向雷鋒網表示,對他們來說,小程序要比服務號方便的多,以寄快遞業務為例,服務號的操作程序是:掃碼——關註——找到寄快遞菜單下單,甚至需要指導才能完成上述操作。而對於小程序來說,用戶隻要掃一掃就可以直接填寫相關信息進行下單,快遞員打好單子上門取件時,推送一個支付鏈接,用戶就可以完成寄件操作,降低瞭服務成本,每天都會有 10 萬訪問次數,基本一半都是來自小程序歷史列表。快遞 100 小助手小程序目前隻有查件的功能。一位接近微信的開發者告訴雷鋒網,微信小程序將會在 3 月初上線”附近門店“功能,快遞 100 小助手計劃在這一功能上線時,推出寄快遞的功能。此外,fonter還透露,快遞 100 今年的推廣重點會放在線下,而小程序將會是重中之重,深圳有 30 傢門店,除瞭鋪設推廣物料,還會讓快遞員主動向用戶推廣小程序。小程序運營文檔中“附近門店”示例圖據雷鋒網瞭解,除瞭即將上線的“附近門店‘功能,小程序現在還支持一維碼(條形碼),並於 2 月 23 日在公眾號“微信公開課”宣佈與摩拜單車合作瞭二維碼新能力的開放,即用戶掃描企業之前在 App 或公眾號中使用的二維碼時即可跳轉至小程序頁面,完成相應功能的操作。摩拜單車小程序註冊/登錄頁面以摩拜單車為例,新用戶的使用操作流程將變為:掃描摩拜單車上的二維碼——直達摩拜小程序——手機註冊、交押金、用車,實現掃碼即用,用完即走。摩拜單車工作人員告訴雷鋒網,在這一新能力開放前,新用戶用摩拜單車小程序掃描二維碼後,會引導至 App 下載頁面。對於這個二維碼新能力什麼時候會開放,微信官方表示,還在打磨優化中,並歡迎有類似需求的企業共同探討開發新能力。
顯然,這項新能力的開放將為線下開發者節省不少推廣成本。在原有鋪設二維碼的場景下,用戶掃一掃就可以讓小程序真正變得觸手可及。除瞭不斷開放新能力,拓寬小程序的線下使用場景, 微信也沒有鐵瞭心對線上不友好,2 月中小程序部分模糊搜索的開放,也讓開發者與關註小程序的人們著實興奮瞭一下。|小程序動瞭誰的蛋糕小程序的上線,不僅給開發者帶來機遇,同時也飽受爭議。有一種觀點便是,小程序的形態介於WEB APP 與原生 APP 之間,其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是樹敵太多,App、H5、包括 App Store都將受到小程序的影響。北京米多琪文化公司成立於 2011 年,主要業務是以 H5 為主的 WEB 端的開發與推廣,負責人趙理陽告訴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小程序內測前三個月左右,就已經瞭解瞭大概,對小程序會顛覆 H5 的說法,他表示沒有太多感覺。趙理陽說:“小程序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但H5 可以分享、體驗,H5 是幫企業用來推廣、宣傳用的,而小程序是 App 類的,並且我的同行們都具備小程序的開發能力。”
由此可見,小程序想要實現的應用場景與 H5 並不沖突,較低的技術開發門檻也不會攔住相關行業的開發者們湧入洪流中去占領陣地,重要的是在小程序的運行框架內,如何調整思路找到自己的場景。 對於處在 App 產業鏈中的開發者們也一樣。 據相關數據統計,App Store 中的應用程序至少有 200 萬個,2016 年各種軟件在App Store 中盈利高達 200 億美元,比 2015 年增長 40%。根據分成比例,蘋果至少獲得 80 億美元的收入。小程序趨於成熟時,必定會有部分開發者放棄 App,App Store 的盈利也會受到影響。值得註意的是,張小龍在 2016 年 12 月 28 日的演講中,幾乎將小程序要做什麼和不做什麼的原因講的很清楚,除瞭遊戲。而遊戲無疑是 App Store 與微信的主要收入來源。對此,業界人士的普遍觀點是受到蘋果約束。 一位接近騰訊的業界人士向雷鋒網表示,微信最大的阻礙就是蘋果。就像關於為何張小龍會將“應用號”改名為“小程序”,馬化騰曾在張小龍朋友圈的一條留言便道出瞭大傢瞭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問。他說,“蘋果不讓叫應用號反而是一件好事。”對於小程序是什麼,要到哪裡去,張小龍早在 2016 年 12 月 28 日的微信公開課中為大傢做瞭詳解。沒有數據、缺乏真實案例、上線至今沒有爆款,種種跡象難免會讓人覺得再清晰的解讀也過於理想化。回看公眾號的發展歷程,從上線到爆發,至少經歷瞭兩年的嘗試與完善。
回到開頭,小程序到底失敗與否?最安全也最雞賊的回答可能就是還需要時間去證明,但用那句揭示人性的話來解釋小程序這兩個月的遭遇肯定是不會錯的:事情總是在發生的短期被高估,長期則被低估。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source: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02/d61jgZWmWnDrrBTT.html

微信應用號開啟內測,它能幹什麼以及怎麼使用?

援交
外送茶
魚訊
外約
外送茶
今年1月11日,騰訊高級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在“2016微信公開課pro版”現場透露微信團隊正在開發一種全新的公眾號形態“應用號”。足足等待8個月後,這款產品終於來瞭,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獲悉不少用戶已經收到瞭微信應用號的內測邀請。與此同時,微信官方也確認瞭應用號暫定名為“小程序”。這批內測僅邀請瞭極少部分用戶,沒收到朋友的也不要著急,為避免正式上線時一臉茫然,各位看官還是有必要做好準備的,先瞭解微信應用號是什麼、能幹些什麼以及怎麼用。微信應用號是什麼以及能幹什麼?張小龍曾表示,用戶關註一個應用號就如同安裝一個App一樣,而微信應用號就相當於另一個App Store,主要功能就是應用推廣。微信的目的似乎很簡單,就是希望把用戶使用App的動作都集中在微信上。不過,微信如何定位這款產品不是我們現在關心的,現在就來看看應用號對開發者和普通用戶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對於普通用戶而言,應用號有兩大特色:首先APP功能可以直接通過關註應用號來實現,所以用戶就省去瞭安裝下載卸載等等一系列動作,對那些使用頻率不高的軟件來說,你完全可以用“應用號”代替;另外,用戶也免去瞭不定時下載軟件更新包的困擾。然而微信應用號要能獲取足夠多的用戶,還得要開發者的支持。毫無疑問,開發者將是微信應用號的最大獲益群體。對於開發者而言,應用號可以節省開發成本,並且可以提升研發效率,開發人員隻需要研發出一款適用於瀏覽器應用的產品,就可滿足不同操作系統的使用需求。另外,入駐應用號的APP營銷推廣工作也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微信應用號向開發者開放瞭如下功能:

視圖容器:視圖(View)、滾動視圖、Swiper基礎內容:圖標、文本、進度條表單組件:按鈕、表單等等操作反饋導航媒體組建:音頻、圖片、視頻。地圖畫佈文件操作能力網絡:上傳下載能力、WebSocket數據:數據緩存能力位置:獲取位置、查看位置設備:網絡狀態、系統信息、重力感應、羅盤界面:設置導航條、導航、動畫、繪圖等等開放接口:登錄,包括簽名加密,用戶信息、微信支付、模板消息

如何搭建一個應用號?事實上,微信應用號就是WebApp,它完全脫離瞭訂閱號和服務號的形態。所以在制作應用號之前,你首先得會制作WebApp。WebApp是基於H5技術開發的一種網頁型App,相信大傢對此並不陌生。而且相應的門檻也比較低,例如,隻要你懂代碼,你可以使用各種制作工具來制作專屬的WebApp(目測前端工程師們要火)。WebApp制作好之後,你隻要做一件事:等待應用號完全開放。考慮到微信的社交屬性以及用戶基數,其流量比APP Store還是要高一個level的,所以應用號對企業來說又是一個極大的商機啊。微信官方對應用號的解答小程序:一種新的應用形態

Q:小程序是什麼?它有著什麼樣的功能?A: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瞭應用“觸手可及”的夢想,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也體現瞭“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戶不用關心是否安裝太多應用的問題。應用將無處不在,隨時可用,但又無需安裝卸載。

下一步將全面開放申請

Q:我是一個開發者,目前沒有收到小程序的測試邀請,有什麼渠道可以申請註冊小程序?A:目前,小程序仍然處於內測階段。全面開放申請後,主體類型為個人、企業、政府、媒體或其他組織的開發者,均可申請註冊小程序。Q:現在已經有部分帳號收到小程序的內測邀請瞭,接下來是否會繼續開放內測邀請?A:關於小程序的上線節奏:本次內測采用邀請制,其內容客戶端暫時對用戶不可見。之後小程序會全面開放申請,所有小程序將在統一時間向用戶開放。Q:小程序可以和現有的 App 打通嗎?A:小程序可以借助微信聯合登錄,和開發者已有的 App 後臺的用戶數據進行打通,但不會支持小程序和 App 直接的跳轉。

小程序提供全新平臺

Q:微信已經有瞭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小程序和這三者有什麼不同?A:小程序、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目前是並行的體系。Q:外界有說法稱,小程序的推出意味著微信要做一個應用分發市場,是這樣嗎?A:微信推出小程序,並非想要做應用分發市場,而是給一些優質服務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source: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609/O5KDSQjlaQTB7L54.html

翻遍“微信小程序”的所有知乎問答,我們整理瞭大傢最關註幾個話題

電子菸
電子煙

9 月 21 日,微信應用號正式以“微信公眾平臺·小程序”的名義發佈。小程序出來之後,各界存在這些疑問:App 和服務號會不會消失;是否會顛覆 App Store;安卓、iOS 工程師要面臨下崗?蘋果為何不讓叫“應用號”;小程序如何盈利;小公司是否能享受到流量紅利?什麼樣的產品適合接入小程序;HTML 5 的小程序體驗不如原生 App?為此雷鋒網從知乎上篩選瞭資深人士對微信小程序的看法。 小程序是否會取代 App:潘欣:我不覺得微信應用和 App 之間是非此即彼的二選一關系。對於絕大多數企業來說,必然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資源相對匱乏的初創企業更適合從低成本微信應用號切入會更快速。
很遺憾看到各路評論傢一邊倒的激動地謳歌微信小程序顛覆 App Store,以及顛覆這顛覆那的,總之顛覆瞭全世界。我深深的懷疑你們絕大多數人肯定沒經營過一個企業,我也深深的懷疑張小龍自己是否有你們一樣的“小程序大夢想”。QQ 也曾經探索過 Widget 類似的模式甚至 QQ 桌面,從結果看不是很成功。相比當年,我肯定更看好微信小程序的前景。但談顛覆,現在還為時尚早。 小程序和服務號的關系;是否會給個人開放?laurence:服務號是否可以轉為應用號?這個不得而知,但我相信肯定有大批的服務號是想轉變為應用號的,一些服務號的功能屬性遠大於媒體屬性,例如有硬件設備連接需求的服務號、京東購物的服務號、滴滴出行等服務號,如果讓這些服務號主體再去開發小程序未免太折騰,主體下的服務號和小程序之間功能也會有重疊,浪費資源,也占用用戶的資源,所以我的猜測是認證的服務號是可以轉(升級)為小程序的。在之前訂閱號是可以“升級”為服務號的,如果有這個可能,微信可能也會給出是否“升級”的選擇;因為從得到的消息來看,微信的態度是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小程序是完全並行的四種形態,所以服務號的繼續存在一定還有其服務號的意義,但如何升級不得而知,例如粉絲遷移?小程序是可以與 APP 打通,但並沒有提與服務號的打通,其實與服務號的打通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微信並沒有提這一點,猜測服務號是可以升級小程序的。但不支持小程序與 App 的直接跳轉。(能做的都在小程序內做就好瞭,搞那麼多跳轉沒有意義)小程序是否開放給個人?在全面開放申請之後,主體類型包括個人、企業、政府、媒體或其他組織,這一點很有意思,小程序是有個人主體類型的,我們知道訂閱號是可以申請個人主體的,但服務號不可以為個人主體的,對此我有很多的疑問,小程序是有微信支付能力的,而小程序可以面向個人開放?稅務問題呢?對於個人來言的可信度整體來說一定要小於企業的可信度的,或者小程序的開放也是對不同組織有區別對待?例如個人開發者是沒有微信支付功能的,不然收款到哪裡?個人賬戶?服務號的微信支付都是關聯企業對公賬戶的,微信不會給你提供逃稅的能力。“應用號”無法通過的原因張驍懿:據悉,應用號的入口是在發現 tab 購物遊戲下面,之所以叫小程序是因為 App Store 審核不通過應用號三個字,並且已經和蘋果約法三章應用號不能做遊戲產品,以及,一個用戶隻能添加 20 個。作為一個隻寫 Script 語言的人我是很支持騰訊幹掉 PhoneGap/Cordova/Ionic。不過我就想問一件事,蘋果能允許麼?小程序安裝或者升級的話要不要蘋果再審核一遍?這就跟用 ReactJS Live Update 一樣,屬於蘋果的灰色地帶,一個普通 App 這麼做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潛力做成 OS 的話蘋果能答應麼?

Apple’s guidelines explicitly permit you to push executable code directly to your app, bypassing the App Store, under these two conditions:

The code is run by Apple’s built-in WebKit framework or JavascriptCore.

The code does not provide, unlock or enable additional features or functionality.

安裝一個 App 就相當於微信不用蘋果審核就*增加*一項功能,這比加個 Patch 快速修復一個 Bug 可*過份*多瞭。

鑒於微信在蘋果發佈會上出現的頻率,微信團隊很可能跟蘋果溝通過瞭,所以像 360 那樣被下架的可能性比較小,不過如果別的廠子看見瞭也蠢蠢欲動,那可是動搖瞭 App Store 的根基啊【反 X 亡 A,不反 X 亡 B 的感覺】 關於小程序商業化laurence:小程序是否會對開發者收費?對比 iOS 開發者,iOS 開發者是收費的,兩者都是需要經過審核的,雖然現在沒有任何關於小程序是否面相開發者收費的消息,但這並不是不可能,服務號、訂閱號的認證是收費的,認證之後獲得瞭未認證所沒有的能力,比如微信支付;我猜測小程序是會有收費的通道,類似認證費一樣(但可能不會叫認證費),然後獲得未認證所沒有的能力,或者叫其他名字的費用,按年收取。潘欣:各路安卓應用市場已經被商業化玩爛瞭,App Store 也開始瞭廣告的探索。未來,微信小程序會不會也如此商業化呢?估計會的,但相信不會如安卓市場那樣的泛濫。小程序紅利先到誰手上?三節課:大傢最期待的,是微信的關系鏈,而關系鏈本身,則是微信的命根子,這次的小程序關系鏈會開放嗎?
首先,關系鏈並非不可以開放,是有條件的開放。下圖可以看到,這大致就屬於微信的三個開放邏輯。隻開放公開信息:昵稱、頭像,其實也就是登陸 ID,所有的開發者都可以接入,比如航旅縱橫。有條件開放:開放共同使用的好友。比如大眾點評。所以基於大眾點評,你可以看到有好友去哪。比如美團外賣,可以看到好友頭條,比如 58 同城旗下的轉轉,能看到好友在賣,但很抱歉,這個關系鏈的開放,目前隻有騰訊投資的公司,才能享受如此特權。更大程度的開放:除瞭登陸和好友關系,還開放瞭朋友圈權限,能把一些操作直接輸送到朋友圈做動作,這個很抱歉,隻有騰訊自由的產品才有,比如,QQ 音樂、騰訊視頻等。大概的邏輯是:親兒子,能得到全部關系。幹兒子,能得到重合的關系,你用,我也用,相互能看到,我用你不用,我不能跟你發生聯系。外人,隻能刷個臉,其他的免談。所以,大傢先別激動的太早,小程序目前的開放程度還是很低的,離 Facebook 的全能力開放還是有差距的。潘欣:微信小程序一定還是有紅利期的,我做出這樣的預測:第一波紅利的獲得者是昨天和今天寫評論文章的微信訂閱號上的自媒體們;第二波紅利的獲得者是幹微信小程序培訓的“老師”們,他們應該大多數是從微信營銷培訓迅速轉型過來的;第三波紅利的獲得者應該是那些獲得內測邀請資格的人們,畢竟上架時間早啊。再往後,就難說。任何好東西拼得都是執行力。
當然,好東西永遠是稀缺的。我不相信你開發一個 App 是垃圾,現在開發一個微信小程序就不是垃圾瞭。 App Store 和微信平臺都隻是一個載體,你的產品是不是用戶需要的,是不是用戶喜歡的才是核心。以微信小程序遠低於 App 的開發成本,可以想象未來提交審核的小垃圾程序是多如牛毛的,衷心希望微信能有比 App Store 更加嚴格的審核程序,否則,微信用戶真的要遭殃瞭。 什麼類型的產品適合接入小程序
李明駿:這就和 Native App 時期有瞭一定的區別,小程序更歡迎的是服務性 App,也就是張小龍所說的用完即時走。微信要做的是一個長尾市場,聚合那些無法承擔成本去獨立做成 App 的服務。就像當年的亞馬遜一樣,幾乎沒有什麼商品你在亞馬遜上找不到一樣。而現在微信就相當於是把商品變成瞭服務這種非標的東西。“小而美”的產品更適合應用號,能獲取較多的紅利,真正高頻常用的還是在原生 App 那邊更好,當然像同程旅行火車票這種剛需路徑短的還是很適合微信生態的。小而美的服務是什麼?低頻、非剛需基於場景的服務,在特定場景下(也就是夠垂直)可以較好得解決用戶需求。許多付費的服務可能借力因此煥發出第二春,教育、醫療、傢政、求職招聘、二手買賣、旅遊、票務、金融理財、汽車後市場等等。三節課:不是所有的服務都適用小程序,但大部分的服務和幾乎所有的初創業務都是可以接入小程序的。哪些服務是可以接入,哪些又是不可以接入的呢?我先看一個模型。按照重要/不重要,高頻/低頻,我們將互聯網產品分別放入四個象限。然後,我們分別看這 4 個象限的擁抱策略,應該說,如果你的服務是很高頻的,而且對於交互和界面體驗的要求很高的話,還是要用原生(Native)來做。但如果你是低頻/中頻且重要的服務的話,你應該毫不猶豫地加入微信小程序的申請隊伍。象限 1:大玩傢、高頻應用不應該接入和擁抱小程序。如,3BA(360、百度、阿裡巴巴)。因為用戶經常打開,而且交互頻次很高,對應用的體驗要求很高,比如直播、遊戲、視頻等。對數據安全度比較高的不應該接入。雖然微信隻是讀取瞭接口,不會直接讓服務者提交數據,但因為小程序一定會提供緩存功能,開發者的服務雖然基於 H5,但你是跑在微信這個原型框架內的。象限 2:應該毫不猶豫擁抱小程序。
這個象限包含瞭大量的服務類產品。教育、醫療、傢政、求職招聘、二手買賣、旅遊、票務、金融理財、汽車後市場.總之,但凡用戶一年用個一兩次之後就再也想不起來的,是不應該用一個原生引用的方式讓用戶下載,而應該是通過微信小程序來解決。初創型企業也應該通過小程序來試探 MVP 產品,因為微信擁有天然的傳播能力和獲客能力,而原生應用除瞭開發比較復雜外,推廣成本極高,獲客成本極高,這些都阻礙瞭 MVP 的產品探索。從這個角度來說,小程序能讓中國初創的互聯網公司減少試錯成本,提升成功概率。象限 3:慎重接入,利用微信的開放能力,引入用戶到自有產品中。
MVP 後,盡快引導到自由產品,因為自有產品能提供更好的服務,並且能留下用戶,比如知乎、網易雲音樂。內容型的產品,通過微信獲得新用戶,然後轉移到自有平臺,也是一個很好的策略。象限 4:視情況接入,主要看開發能力。
基本上很多都是個人興趣產品、工具產品,可以從 MVP 的角度來做,或者以興趣的角度來做,不考慮太多的商業產出,隻考慮情懷,但這些開發者有個明顯的問題,就是產品設計能力和開發能力有限,所以,如果你的人是做 APP 的,那就還是 APP 吧,如果是 H5 的,那就微信小程序唄。 小程序 與 Native App 的優劣之爭yseternal:HTML 5、JS 以及相關技術替代原生大傢喊瞭很久瞭,就是大熱的 React Native 目前看來也依然很不完善。微信的應用應該都是運行在騰訊瀏覽器的X5內核裡,這東西怎麼樣大傢心裡也都有數。我感覺還是隻能做一些低交互的應用,大概也就是比網頁快捷方式高一級別,要利用 OS 的炫酷特性,原生還是跑不掉,而且目前原生開發很成熟瞭,框架庫很多,門檻也很低。三節課:小程序不同於服務號,服務號的功能需要全部在 Web APP 中提供,而小程序是微信中的 Native 程序,是有緩存能力的,C 端用戶訂閱(暫且這樣說)某小程序後,當有緩存的時候不僅會提高用戶體驗,同時也加快瞭程序加載速度,用戶在網速不佳的時候的等待時間將大大減少。小程序是基於 H5 開發的程序,但用瞭類似於 JS-SDK 的框架(百度以前是clouda框架),提供瞭更多的接口和組件,讓程序更加流暢,體驗接近Native App。能夠雲端發佈程序(當然也需要微信審核),同時也能緩存數據,實現瞭借助微信這個最大的 Native App 來讓 H5 App 更強大的目的。

文章為業內資深人士的個人觀點,不代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立場。如果您也有不同的看法,非常歡迎與我們進行交流。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source: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609/NVxG8kbeCsyEiPZH.html